作为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腊在雕刻方面也是颇具成就,在古风时期,雕塑家在雕刻的过程之中还会先根据线状网格比例保留着面上的主要轮廓,直接在石块上进行雕刻,
一般来说雕刻家会先制作出一个模型,这个模型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随意制作一个就可以,首先在大小上基本上和原物要等大,然后再采取复制法,将在模型上做出的造型转移到大理石上。
原先基于石头上的四个基准面去雕刻明显要简单很多,等到古典时期不再按照这种方式难度明显就大了许多。
不过这个时候的雕塑家也不仅仅是去考虑面了,更多的是集中在轮廓上的勾勒,虽然难度比以前要大了很多,但是最后呈现出的效果也要好许多。
在古典时期雕塑家进行雕刻时会事先预备好模型,这也是雕刻的第一步。公元前五世纪时,青铜铸造出现了新的方法-间接失蜡法,选用等大的泥土块去做好模型。从已出土的瓶画之中就能够看出当时在雕刻之前雕塑家会选用泥土来预备好一个模型。
像阿提卡的一个瓶画上清楚地画着雅典娜在制造雕塑的情景,将斗篷围在腰间,然后用双手去塑模型,在雅典娜的脚旁放着一大堆的泥土,从这一点上可以确证在古希腊出现了这种预备模型的状况。
不光是在瓶画之中,在古希腊的遗址中有专家曾经挖掘出过相关的石膏模型,这些都能够进一步说明这种预备模型步骤在整个雕刻过程之中的存在。一般来说雕塑家都会在雕刻之前做一个小的模型,可以用泥土也可以用蜡。
甚至在做模型的过程之中为了能够保持细节处的完美,还会专门制作一个大的金属架用来支撑,在整个雕刻的过程之中这个支架都是没有办法变动的。在预备模型过程之中,泥土和石膏是最为常见的。
预备模型之所以存在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对一个雕塑作品来说有一些细节之处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需要去注意的,一旦细节处没有做好,那么就会毁了整个雕塑作品的。
所以提前预备模型也算是对这种细节处理的一种演练。像人物的衣褶,这是很难表现的,但是经过多次的模型模拟,就找出了可以通过将湿衣服浸入泥土来实现的方法。
在预备模型完成以后就需要将其转化成大理石的雕像了,雷火竞技平台这一步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在古希腊时期雕塑家一般会采用复制法来实现这一方法。首先就可以用铅垂线来进行测量复制,早在古风时期这一方法就存在了,只不过当时还没有被广泛地应用到雕塑之中。
到了古典时期之后,雕塑家就开始铅垂线来保证整个雕像的对称性,然后通过不断地测量,最终才能够确定具体的位置。
在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神庙的建筑之中就用了这一雕刻步骤,再就是在雅典城下发现了不少还没有完成的小雕像,虽然说还没有最终完成,但是这些小雕像上都有着同样的凿点,背部和胸部还有测量点,这些都能够证明在当时已经应用了铅锤法去进行复制了。
除了铅锤法之外,卡钳测量法也在古希腊被应用到雕像复制之中。想要复制一个小的雕像,只需要用炭笔在已经制作好的模型或者可以直接在原作上标记出两点,然后再使用卡钳就能够轻松获得复制所需的一切数据。
复制法的使用使得进行雕刻变得简单许多,像现在已经出土的数千份古希腊时期的雕像,都能够成为当时使用复制法大量雕刻的证据。
不仅如此,使用了复制法以后,雕刻也不再像原先那样单一了,甚至可以有多个原件,像卡那科斯制作的阿波罗神像就总共有两个原件,一个是在底比斯时期雕刻而成的,这一个是用木头雕刻的复制品,还有一个是在佩内洛皮发现的第二个复制品,这种在雕刻上的多样性也使得雕刻艺术品不再担心面对作品消解的危机了。
在对雕塑品进行了复制以后就要进行整个雕刻过程的最后一步了,也就是上色和上光。一般来说艺术家在进行雕刻的时候就会选择各种各样带有色彩的泥土,有绿色的,还有黄色的,这样一来本身雕像上就带有颜色,如果说没有选择带有颜色的泥土,那么就可以选择用调色盘上色。
不过像现在出土的许多古希腊时期的雕像并没有颜色,这主要是因为在进行上色时,古希腊艺术家往往会选用黏合剂来上色,雷火竞技平台黏合剂在遇水可以与其相融,雷火竞技平台相融之后就能够轻松地将颜料附着到雕像的表面,但是却能够很好地防止颜料受到空气的侵蚀,受到侵蚀后就会慢慢地褪色。
不仅如此艺术家在给雕像上色时还会注意留白,并不会将整个雕像都上色,通过留白来增加对比度。在上色之后就是上光了。
上光主要就是在雕像的表面涂上橄榄油或者说是腓尼基蜡,不管是油还是蜡都能够在表面形成一层屏障,这样一来就能极大的增加雕像表面的亮度。
在当时那个时代,古希腊能够在雕刻上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可以说这已经进入到了艺术的境地,而古希腊在雕刻上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流程,这一点也是很让后世感到惊讶的。
对于雕刻艺术来说,如何雕刻绝对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艺术家最宝贵的财富,毕竟经过千年的历史,许多雕像都无法保存下去,但是只要掌握了相关的雕刻技巧,就能够再现当时的雕刻艺术。